那么,互联网究竟是凭什么占据了当代人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呢?
郁老师认为,在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促成个体行为的底层心理动力是“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即“FOMO”):城市化、工业化造成了现代人的“断根”,而网络等技术能够提供给大众在这个时代非常稀缺的归属感,同时又能满足原子化的个体在群体中彰显个性的需求。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所言:“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网络正好提供了这个“不远不近”的距离,让人们在拥有安全感的同时也不会和外界脱钩。
但郁老师同时也提醒大家,警惕网络中“他者的消失”。他谈到,过去人能够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依赖于不断聆听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声音,但网络技术的使用加剧了人的幻象,多数人在网络中过分地寻找三观高度相同的人,困于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之中,从而难以进行深度思考、无法获得思想的凝练与升华。
跟随郁老师的引导,在场校友们还就当前社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隐忧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对此郁老师提出了一个视角独特的观点:“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些新技术本身是否能够发展出高阶的思维方式,以及是否存在颠覆人类社会的危险。从人类的技术演进史来看,我们在所谓的高科技产品中投入了过多的关注,但毁掉人类的往往是那些低科技产品。”
他进一步解释道,一个技术产品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长远效应,并不主要由它的发明者、创造者、运营者来控制,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尤其是最差劲的使用者。
但对于人类技术进步的未来图景,郁老师总体上持乐观态度:“‘文化将要反馈技术走向’或者‘技术打开文化发展空间’,这两种路径都是值得期待的。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已经可以不再接受自然的选择,而去接受文化的选择,也就是自己定义自己。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最重要的是用当下的经验建立好自己的认知体系,去完成自我的重塑。”
本次活动郁喆隽老师的分享为在座的校友们打开了一个历史的宏大视角,让大家得以从社会发展及哲学反思的层面,去反观互联网的优势与局限,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复杂影响,由此启发我们以更清醒理智的心态看待当下、选择未来。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114黄页信息网看到的,谢谢!
【重要提醒】 转发本信息给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被转发超过20次,信息将自动置顶一周!